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用诗一般的镜头和艺术构想去呈现一个记录真实、记录美好、记录人世间的作品。
文/张嘉扬
央视养刁了我看纪录片的胃口。
《极地》
我的朋友正在计划一趟去西藏的旅程,他们打算从云南,沿着国道开车进藏。
听他们说,藏地高原是块圣地,遍地都是美景,到处都是神奇。
我问他们有多神奇?
他们说,如果是摄影师,拿起相机随便按下快门就可以当壁纸,如果是诗人,呼吸着雪山下的空气都会灵感不断,如果是被生活蹉跎的人,站在这块土地上,就会感觉到新生。
嗯,我觉得朋友想法还真是挺浪漫的。
但看过这部纪录片后,我发现这个地球的屋脊之上,或许真的有一个浪漫的世界。
只是……旅游未必能看得见。
《极地》是多方联合出品的一部七集大型西藏人文纪录片。
它是另一部藏地纪录片《第三极》的姊妹篇。
两部纪录片在豆瓣上一个9.2分,另一个9.5分。
“妹妹”《极地》保留了“姐姐”的制作团队,在此之上,还集结了一批中国纪录片的能人:
如《河西走廊》总导演王新建、《舌尖上的中国》导演程工。
包括《第三极》的导演曾海若在内,这都是我爱“惨”了的纪录片人。
《极地》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质朴。
这部纪录片的主角绝大多数都是生活在高原上,远离城市、远离拉萨的「人」。
他们很多人保持着最单纯的信仰——
敬畏神明、敬畏自然、不杀生、不做坏事……
在片中,这些过着或原始、或传统藏地生活的人们,几乎做任何事时,你都能听到他们在吟唱某种祈祷、祝福、感恩神明的赞歌。
老爷爷次仁旺青是一位牧民,在干燥少水的春季,他带着小孙子一起前往遥远的盐湖驮回一家人一年所用的盐。
驮盐是一件非常严肃的活。
在他们看来盐是盐湖女神的恩赐,所以驮盐人一定要规矩。
驮盐队一定要是清一色的男人,以避免盐湖女神恼怒(是因为女神也不喜欢比自己好看的女子吗?),男人们还要用独特的盐语取悦盐湖女神。
途中要是犯了错,他们还要接受拔体毛的惩罚。
在找到可以使用的盐湖后,他们要先供奉神灵,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后,再一边唱着赞歌一边挖掘盐地。
高原上牧民对神明的敬畏,其实也是对自然的敬畏。
那里严苛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感激大自然的每一份恩赐,也畏惧它的每一次“惩罚”。
世界上任何地方,好像都是人们一失去对神明的敬畏,就会开始对自然的疯狂掠夺。
高原上,一袋盐可以换三袋青稞。
次仁旺青老爷爷在空空查卡盐湖发现了品质上佳的盐。
但是他对小孙子说,我们只要装满一年用的盐就行了,之后还会有其他人来这里,我们要给他们留一些。
刀匠西洛也是一样,易贡藏刀如今已经是种奢侈品,西洛村子附近的“铁山”上特产两种锻造易贡藏刀的铁矿。
然而自2000年山崩后,西洛就不再进山采矿。
片中西洛受到老人的委托,替孤刀“扎西佳培”找个伴后,西洛带着徒弟再次进山采矿,然而只带走了够用的铁矿。
在他看来锻造藏刀的铁矿是山神的恩赐,他不能贪得无厌。
藏医琼珠知道冰湖之下的动物古化石对治疗肠胃病有奇效,
但是他却告诉徒弟,每次需要多少挖多少,不能浪费。
次仁旺青对盐湖女神的敬重,西洛锻造一把刀后对着“铁山”说刀,琼珠制作好药粉后简短的仪式,无不是他们对待自然的一种智慧。
高原上的人们有一种朴实的智慧,
尤其是老人。
白玛曲珍、次仁曲珍和曲美卓嘎三位老年是交好65年的闺蜜,她们一起制作普尔姆当做化妆品,熬煮普尔姆的时候,其中一个老奶奶提醒闺蜜小心不要把锅打翻了。
闺蜜直接怼道:
“翻了就翻了,
又不是爹死娘家人,
有什么可怕的。”
高原上的人崇拜擅长骑马的英雄。
诺拉年轻时是赛马比赛中夺冠最大的人,但上了年纪后,他很少自己上场而是专心教儿子骑马。他对儿子很严厉,让儿子一遍一遍跑远,骑马侧身去捡地上的哈达。
骑了一辈子马的他说:
“人不可以像跑不快的马一样,
晃晃悠悠的,
原地不动的生活是没有意思的。”
高原上,每十二年会庆祝一次桑央节,81岁的赤来伦珠一直是谐钦舞的领舞。
这次桑央节可能是他参加的最后一个桑央节了。
他的老伙伴们都已相继离世,在世的老友也已腿脚不便,他就一心想将自己的舞步教授给年轻人,再替老友看看桑央节。
很多年轻人都觉得吃力的长途行走仪式,赤来伦珠一步一步慢慢走了下来。
他说:
“能活一天是人生,
能活两天也是人生,
要活就要特别努力地活。”
纪录片中的人们不仅仅有各自的智慧,也有各自的可爱。
这也是《极地》相对其他纪录片来说,更接地气,更质朴,也更让我喜欢的一点。
高原上的这些朴实的人也有自己“异想天开”的美梦。
他们不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白玛曲珍三位奶奶一心想要推销自己从小用到大的护肤品普尔姆,想要让每个游客、有个行人都涂上普尔姆,然后变成公主和王子,然后她们就可以卖普尔姆赚钱了。
于是她们在路边给行人免费涂普尔姆(黑色的药膏),不少人都被她们吓跑了。
但是更多人收下了她们“变帅、变美,变成王子公主”的祝福。
多吉扎巴是藏北牧鞋的传承人,他小时候生病导致腿脚不便,但他有一双灵巧的手。
他和村民们有个伟大的愿景:
推广这种传统牧鞋,然后在拉萨卖,大家都喜欢上牧鞋后就在全国卖,然后再去国外卖。
为此他们还做了八双鞋却拉萨街头“试营业”。
可惜真正知道牧鞋价值的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于是他们不得不降价来打开销路,每卖一双还用赚来的钱拍打剩下的鞋,祈祷快快卖出。
片中还有很多“可能是来搞笑”的人物,请医生进村治病的村长普左就是个神奇的人物。
他陪着医生看病的过程就像是一段对口相声。
医生把药开好交代“一包五粒,这是十天的药”,他跟着学舌对村民说“医生说每天吃五粒”,被医生直接推开,怼他不要胡说。
和医生一起抬药浴桶去偏远的村民家,医生半路停了一下,他赶忙关心医生是不是腿软了呀?又被医生给怼回来“你才腿软呢,我按钉子上了。”
走着走着又问医生我申请休息一下可以吗?
累得坐在石头上还要医生替他把脉,说脉里有只小兔子,跳的心都乱了。
这么可爱,大叔你是吃可爱长大的吗?
《极地》就是这样一部让人又哭又笑的纪录片。
它是自然和人情的融合,
是充满乐趣,又夹杂着伤感,包含真意的一部纪录片。
它的每一秒都让人舍不得错过。
我看片时有个习惯,就是一般都懒得看片尾,而《极地》连片尾都让人震撼。
它讲述的都是剧组拍摄每集的经历,有和牧民们打成一团的样子,也有扛着机器过险滩的画面。山上的滚石、塌方,高原的缺氧和严寒都是会危急生命的挑战。
其中一集的片尾中,一位工作人员在高原上昏迷,其他人不断拍打、揉搓他的脸才把他叫醒。
因此,我不但看完了每集的片尾,还记住了字幕中的很多名字。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用诗一般的镜头和艺术构想去呈现一个记录真实、记录美好、记录人世间的作品。
他们是真正的影视(纪录片)人。他们才值得我们心疼,值得被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