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也许无法改变世界,它只是在呈现真相,这些胶片自己会说话。”
文/陈佳俊
聊到国际政治话题,
中东问题、巴以冲突,一直是数十年来令国际社会十分头疼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际电影市场的发展,
像电影《黎巴嫩》、动画电影《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纪录片《守门人》都成为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些问题的优秀作品。
关注去年奥斯卡的观众不知道还记不记得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
《羞辱》
导演齐徳-多尔里本身就是黎巴嫩人,十八岁因为内战移民美国。
他曾在一次与水管工的争吵中,说出歧视性的侮辱词汇,
在好友的善意提示下让他去道歉,
可水管工因为尊严问题拒绝了导演的道歉,当地包工头为这事差点把这个倔强的水管工开除。
真实的生活经历让齐徳-多尔里萌发了电影创作的想法。
要比较好的理解电影,首先最好先了解一下黎巴嫩这个国家。
由于黎巴嫩地势崎岖,
历史上,被迫害的少数派宗教、教派和民族很多都到这里寻求庇护,
所以在中东地区的所有穆斯林国家中,黎巴嫩是最具宗教多样性的国家之一。
马龙派天主教徒、希腊东正教徒、新教徒......各种教派的信徒占据了总人口的40%以上。
但最主要的两个教派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者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
除此以外,黎巴嫩还有几十万的巴勒斯坦难民,不被传统的基督徒待见。
电影一开始就看到男主角之一,托尼。
正在参加一场政治演讲,
主要内容是:
如果他们问谁是你们的总统,你们就要回答:
“我们的总统是巴希尔·杰马耶尔!”
巴希尔·杰马耶尔是当地基督教的一个政治首领,
主张“恢复黎巴嫩对自己国土的主权,恢复其全部国家权力”。
可以看出托尼是自己教派的忠实拥护者,而且对巴勒斯坦人深恶痛绝,希望把他们赶出自己的国家。
而我们的另一个男主亚西尔正好就是一个巴勒斯坦难民,
在当地一个建筑公司担任包工头,负责修整托尼所住区域的违章建筑。
一次工作中,亚西尔被突如其来的水淋湿,
发现正是托尼家阳台的违规排水管造成,便想检查一番,结果吃了个闭门羹。
谈判不成的亚西尔只能擅自改造了违规的排水管,
却被托尼砸了个稀巴烂,
愤怒的亚西尔忍无可忍,骂了句:“你这混蛋。”
结果这句羞辱性的话成了整部电影冲突的导火索,
托尼找到亚西尔的上司,要求亚西尔必须亲自道歉。
一开始亚西尔不是很情愿,上司只能找到托尼的老婆代为道歉。
托尼自然不肯罢休,他要亚西尔亲自道歉。
这里其实他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歉,从中间穿插的抨击巴勒斯坦难民发演讲可以看出,
托尼就是要让这个巴勒斯坦人丢面子,羞辱他的身份,从而发泄自己的不满。
虽然亚西尔觉得自己做的没错,可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
我们相当于阿拉伯人眼中的“黑鬼”。
迫于无奈,为了保住工作只能同意和上司一起去亲自道歉。
面对眼前一脸不情愿的亚西尔,托尼又是一阵恼怒,直接开始大骂。
尤其是最后一句:
“如果沙龙从开始就灭绝你们该多好。”
这句话直接让亚西尔失去理智,打断了托尼两根肋骨。
这里提到的沙龙指的是“贝鲁特大屠杀”,巴勒斯坦人是主要受害者,
这一事件的指挥,便是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
前面提到的动画电影《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讲的就是这次事件,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冲突再次升级,开始进入法庭的部分。
导演觉得“法庭片就是现代西部片,是一场场更加近距离面对面的拔枪决斗”。
两个因为自尊发生冲突的男人原本只是想通过法庭争一口气,
为了避免让问题变得复杂,亚西尔甚至不愿说出托尼那句让他失去理智的辱骂内容。
但在警察、律师、法官眼里,这个案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排水管纠纷,
第一次庭审以亚西尔无罪释放结束,吃了亏的托尼自然不肯善罢甘休。
随后妻子因为托尼受伤的问题早产,孩子性命堪忧,
通过回忆我们也看到托尼之所以这么恨巴勒斯坦人源于儿时战争的摧残,
同时亚西尔也是历史战争的受害者。
类似的遭遇,不同的信仰和立场,
让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演慢慢演变成了种族之间的矛盾。
历史问题、信仰问题、种族问题,
一个个话题被摆到台面上讨论。
事态逐渐失去控制,上升到全国各方民众关注的案件,
有人支持托尼,有人支持亚西尔。
为此托尼一家人甚至遭到了不明群众的电话骚扰和威胁。
由于整部影片大部分时间由法庭的辩论所占据,
加上导演的妈妈本就是一个老律师,担任了对该片律法合理性的顾问角色。
导演很好的把这些戏份切割成几个部分,通过紧凑的节奏逐渐由一个小问题慢慢解剖,从而展现背后的原因,借个人冲突来影射国家矛盾。
注意影片开头没有直接进入两人起冲突的剧情,而是先讲了一段托尼参加政治演讲的前奏,
这里可以看出来,托尼之前应该是听出了楼下说话的亚西尔的巴勒斯坦口音,
他对巴勒斯坦难民没好感,决定给他点教训才故意洒水。
所以从一开始导致这场冲突的原因就不是因为违规的排水管。
生活中的普通百姓就像水里的泥沙,只能被大水裹挟着被迫去的方向,
历史遗留下来的创伤所产生的憎恨蒙蔽了人们的双眼,
太多人以为在做着顺应内心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早已偏离了方向。
影片有比较明显的煽情意图,对于结尾的处理,也是好莱坞式的完美结局。
这一点从亚西尔的车坏了,托尼回过头来帮他修好就早有暗示。
最后,亚西尔找到托尼骂了他一通,故意激怒托尼让他打了自己,
然后说了声“对不起”,两个人冰释前嫌。
这里影片从小到大,最后又回归到个人,
既展现了历史遗留的问题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也表现了导演希望只有每个人多一份理解,放下仇恨才有真正的和平的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的编剧乔埃尔·图玛来自基督教“长枪党”家庭,而导演则来自与其势不两立的穆斯林逊尼派家庭。
两个人之间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也从侧面证明了导演自己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
电影也许无法改变世界,它只是在呈现真相,这些胶片自己会说话。